【海上記憶】“昆大班”少年,終于找到你了!
原標題:【海上記憶】“昆大班”少年,終于找到你了!
我在找人,線索是一張黑白老照片。
畫面中有11位十來歲的少年,目視前方,雙臂伸展,右腳站立的同時左膝抬高,正做著一個類似“大鵬展翅”的動作。最左側是位穿著中山裝的男老師,似乎正在檢查少年們的動作是否標準。
照片攝于1954年6月23日。當時,《解放日報》記者在華東戲曲研究院的院內草坪上,捕捉到了這個場景。資料顯示,那年3月1日,華東戲曲研究院創辦昆曲演員訓練班,從全國6000名考生中選拔出60位男女學生,由昆曲界傳字輩老藝人傳戲、授課。我要找的人,就在他們中間。
65年過去了,他們現在何方?是否實現了心中的愿望,在戲曲的舞臺上綻放光芒?曾經的青春歲月,他們還記得嗎?
“小菜鳥”?“大熊貓”!
查歷史資料,華東戲曲研究院成立于1951年3月,舊址位于華山路1448號。
華東戲曲研究院舊址
我走到華山路1448號,看到的是大片綠——綠樹、綠草、綠道,供老老少少在其中休閑、健身,現在這里已經是華山綠地。
我決定去找今天的上海昆劇團。向團長谷好好求助之后,很快,工作人員聯系我說:“這是我們‘昆大班’的老師們。不過,具體哪個是哪個,還要請大家辨認一下才能確認?!?/p>
昆大班?噢,昆大班!
不就是被戲劇界公認為“班級成材率最高”,星光熠熠的上海昆曲第一班?就算是對昆曲不太熟悉的人,也多多少少聽過蔡正仁、計鎮華、華文漪、梁谷音、張洵澎、岳美緹、王芝泉等昆曲表演藝術家的名字。原來是他們!
經過60多年的學習和舞臺表演經歷,照片中剛開始學習昆曲的“小菜鳥”,原來已成了今天的后輩昆曲演員和戲迷們眼中的“國寶大熊貓”。
看見了?聽見了!
最先被上昆工作人員認出來的,是有著“蔡明皇”美譽的昆曲表演藝術家蔡正仁。
照片中位于后排右三的英俊少年就是他。和許多昆大班畢業的表演藝術家一樣,蔡正仁雖然年近八十,但依然未退未休,仍守著鐘愛一生的昆曲事業。只要不在外地演出,他就一定在紹興路9號的上海昆劇團給學生們講戲、排戲。
沿著紹興路尋找上昆,除了用眼睛看門牌號,還可以用耳朵聽。曲笛聲響,笙簫輔奏,婉轉、悠遠的唱腔一出來,馬上就知道找對了。41年前的春天,上海昆劇團正是在紹興路9號掛牌。
紹興路上的上海昆劇團
這是一幢建立于1930年的歷史保護建筑。走進小院,正中間是上海昆劇團首任團長俞振飛像。走進主樓之前的通道口時,一塊白色告示板躍入眼簾。上面寫明了一周的教學和排練安排,走道另一邊還有塊告示板,貼著打印出來的劇院近期的演出行程。上昆2017年新編和原創劇目4臺,修改提高劇目4臺,經典復排傳承劇目12臺,演出收入同比增長37%,僅在上海大劇院的《長生殿》四晚演出票房,便達到創紀錄的150萬元。2018年,是上昆建團四十周年,全年演出289場,足跡遍布20個國內城市及美國、德國、奧地利、俄羅斯和日本5個國家,范圍之廣創紀錄。
院內這塊密密麻麻的日程,顯示著上昆如今的“臺上節奏”:真忙!而日程牌后的一間間排練廳和訓練廳,則展示了支撐這份繁忙的“臺下功夫”。
小樓一樓,來自昆大班的老師們,基本上都在這層的多功能廳和展示廳里授課。二樓是可容納180人的小劇場——俞振飛昆曲廳,昆曲“周周演”的演出場地。順著旋轉樓梯再往上,穿過一扇木門,來到了兩個練功房。推門一看,里面全是青年演員在練習。
我帶著照片找到蔡正仁。
這是我!這是他!
蔡正仁在介紹上昆歷史
“你看,這就是我?!?/p>
接過這張照片,蔡正仁立馬認出了自己,并指給我看。湊近看了幾秒鐘之后,他又說出了幾個名字。經過團里工作人員的比對后,確認照片上后排右一是周啟明,前排左三是甘明智,前排右一是白正東,前排右三是鄭亞慶。
站在孩子們前面指導的老師是辛清華,原先是京劇文武老生,后來成為了昆曲作曲家。當年,包括辛清華在內的幾位老師主要教授基本功,如拉云手、跑圓場、走臺步等,昆曲則是由傳字輩老師親自教。
還是少年的“昆大班”學員在苦練基本功
說起恩師們,蔡正仁的語氣里充滿了尊敬與懷念。在他印象中,沈傳芷和俞振飛兩位老師都曾說過:“學問學問,學了就要問,不問就說明沒有動腦筋、消化能力不強?!?/p>
“我當時屬于喜歡提問的學生,有時連老師也被問住了,他們就會和學生坦白說:‘這個問題我也吃不準,需要去尋找一下答案。這樣,我明天再來回答你?!蠋焸儗嵤虑笫?、認真嚴謹的態度,深深地感染了我。等到我自己做老師之后,我也這么鼓勵我的學生提問,和他們一同進步?!辈陶收f。
臺上一分鐘,臺下十年功
回憶起當年的情境,蔡正仁歷歷在目?!斑@是我頭一次看到這張照片,心情一下子難以平復?!彼锌?,“歲月不饒人??!當時10歲出頭的少年,現在都七老八十了。感謝解放日報的同志,幫我們記錄下美好的時刻。非常珍貴!”
“昆大班”在學習化妝
一棒棒,接力傳!
“解放日報記者來拍下這張照片以前的時期,昆曲的日子其實是非常難過的?!辈陶试掍h一轉,主動聊起了當年的昆曲危機。
當時,昆劇瀕臨滅亡,許多傳字輩老藝人迫于生計轉行。1951年華東戲曲研究院成立之后,開始有意識地搶救這個古老的劇種。聘請傳字輩老藝人入職,開辦昆曲演員訓練班?!爱敃r在全國戲曲界,以學校教育的新方式來培養專業昆曲演員,我們是第一家?!辈陶蕪娬{。
1954年,昆大班入學合影
1978年,上海昆劇團在紹興路9號掛牌,首任團長俞振飛當時快80歲了,心里最放不下的還是昆曲未來的路到底在哪里。此時的蔡正仁和昆大班同學,都已近40歲,接力棒到了他們手里,昔日“草地上的孩子”一心想著“我們必須奔跑,追回逝去的青春,把昆曲接力棒傳下去”。蔡正仁作為團長執掌上昆18年之久,親歷過商品經濟大潮襲來,昆曲演出臺下觀眾寥寥的危機,也努力傳承創新好戲,直至見證了新一代昆曲演員加入上昆,為院團注入活力的轉機。
2001年,當時28歲的谷好好舉辦個人專場,這是昆三班第一個演員個人專場。也就在同一年,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把昆曲列入“人類口頭及非物質文化遺產”名錄,昆曲獲得廣泛關注。
經過幾代昆曲演員共同的努力,通過演出、演講、去高校培育觀眾,終于換來今日上昆演出一票難求的火爆場面。如今在上海,許多年輕人不僅愛看昆劇,也會來學。每次上昆推出針對青年白領的“Follow Me昆曲跟我學”課程都會被秒殺。
“當年的同學們中,有的已經過世了,但也有人仍在從事昆曲表演和教學。對我們來說,看到現在昆三班、昆四班、昆五班一代代傳承下來,到處演戲,心里高興?!辈陶收f。
1954年,昆曲演員訓練班全體教職員工合影
到時,再讓我們找到你
采訪結束時,蔡正仁提出“想珍藏這張照片”,我答應幾天后再來。
幾天后,我把打印好、塑封后的照片帶去紹興路給蔡正仁。那個早晨,他還是在給學生們上課。休息的間隙,旁邊的青年演員們立刻好奇地圍了上來??粗媲暗睦デ律?,我突然產生了一個想法,想請蔡老師和幾位青年演員重現照片中的場景。
那一天,就在紹興路9號的多功能廳里,在78歲的蔡正仁指導下,6位青年演員做起了照片里的練功動作。我用相機記錄下了這個場景。
曾經的學生站在了老師的位置。而臺下的學生,肩負著未來的薪火傳承。蔡正仁看著學生們說:“你們要努力。在將來的某一天,說不定今天的場景也會成為人們追憶的經典?!?/p>
到時,再讓我們找到你。
蔡正仁指點學生練功
人才濟濟的昆三班、昆四班、昆五班與昆音班